關於慈惠寺
歷史沿革
本寺據(噶瑪蘭廰志)記載,本主神乃是在嘉慶20年間(1815)由村民募建觀音亭而開始奉祀,並於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)甲辰夏季創建本寺於位員山鄉鼻仔頭頂(即今逸仙村),數年後因被洪水沖失,乃遷於八甲頭,後又被洪水沖失,始遷於三鬮二,即今三鬮二舊廟,迨至民國十四年乙丑,當時本庄(鄉)十保保正(村長)及歷任委員、現任委員、地方信徒,召集會議協商結果重建大三鬮慈惠寺。民國六十五年建造巨型牌樓、放生池、餐廳及香客大樓約可容納香客五、六百餘人,另籌建大三鬮慈惠寺托兒所。以上籌建經費由善男信女,共襄盛舉,不足之款項,向銀行貸款,每月之利息則由林主任委員及多位委員們支付。
日據時代,本寺帝君韋馱乃是一尊土像,當時日軍將廟做為基地,存置軍火,且不准百姓至廟裡參拜,而將帝君神像放於草包內,誰知每每到了晚上睡覺時,發現滿地都是蛇;有人說,是因帝君顯靈所致。据先人說,小時候和同伴玩耍時,也曾看到土像的帝君會走路,嚇得玩伴都跑了。
民國二十二年癸酉,觀音佛祖「二媽」及善男信女答謝懸掛之金牌,被不法之徒偷竊,金身隱藏於蘆葦草內,信徒焦急萬分,日夜查尋無著,後經懇祈媽祖指點,擒拿竊犯,果然,佛祖顯靈指出竊犯,不法之徒終於補獲,「二媽」金身的金牌得以順利回寺。
相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信徒經常發現本寺上空出現一片黑雲不散,但不明其原因,迨至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十九日,美軍單位飛臨宜蘭上空,發現一片奇異的黑雲,經予照相沖洗,相片極為相似觀音菩薩騎龍(現照片保存於本寺),信徒回憶當時發現之情形極為吻合,深信觀音菩薩保佑黎民,免於信徒遭受戰爭之災禍。
本寺位於橫貫公路宜蘭支線途中,距宜蘭市區約四公里,交通便利,位置鍾靈毓秀,雙殿式之建築,廟貌巍峨,畫棟雕樑,富麗堂皇,古色古香,尤以匾額及內殿案棹之雕刻,為難得一見之藝術珍品,雕琢精細,寺內奉祀主神「南海觀世音菩薩」,坐姿高達十三尺,莊嚴慈祥,為全省最大之鎮殿神像。每年祭典日,即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佛誕日,六月十九日觀音成佛日,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日,皆舉行祭祀紀念,信徒絡繹不絕,香煙裊繞,熱鬧非凡,香火鼎盛。並歡迎各地之善男信女、進香團,蒞寺進香,廟前亦有寬闊之停車場,本寺堪稱為蘭陽地區一大佛教聖地。